廣州北二環,看著迎面而來的車輛,“我要物流”公司員工,仔細地記錄著奔馳而過的大貨車。結果表明,近一半的貨車是在“空跑”。
這一幕,并非偶然。相關數據顯示,由于缺乏信息的整合和共享,大量貨車找貨、配貨時間長,空載率高達40%,有效行駛里程平均每天只有300公里。而在美國,一輛貨車有效行駛里程平均每天達1000公里。
與此同時,國內大貨車車輛停車配貨的間隔時間平均長達72小時,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和尾氣排放。
作為傳統物流行業從業者,我要物流網絡科技公司致力于改善這一現狀。2014年,“我要物流”成立了電子商務平臺,它將整車物流作為切入點,整合貨主、司機、配貨站,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,力圖實現貨源和貨車的智能匹配,從而提高其運輸效率。
而長途整車運輸通常占到企業物流費用的70%,如果提高效率,貨主可最多從中節省10%的成本。我要物流公司估計,目前中國市場大約需要3300萬輛貨車來承載貨物的運輸,如果讓每一輛貨車都充分跑起來,實際上不需要那么多輛貨車。貨車的減少,不僅節省了大量資源,對環境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貢獻。
很多人都把“我要物流”喻為物流行業的“滴滴打車”,但事實上,公司比任何人都清楚,除了模式相近外,貨運的難度比出租車大得多。
首先,出租車路程短,且受到運管處的直接監管。貨車管理相對松散,運輸距離長。中途發生貨物遺失,或司機行駛到中途要求加錢以及交通事故等,都會對貨主造成極大的損失。其次,運費計算難度也不一樣:打車只按照行程計費,但貨運運費計算復雜,除了行程以外,還要受貨物裝卸難度、季節、時間的早晚、地域狀況等各種因素制約。
以前,傳統物流大多依賴人工服務。以確定地理位置為例,貨運公司會跟司機進行數次通話,詢問司機當前的地理位置,然后再把得到的信息輸入系統。但現在先進多了,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,根據地理位置、載重量、體積、車長等貨車信息,“我要物流”就能準確地幫助司機找到最近、與車型最匹配的的貨源。
同時,為了進一步增強司機的誠信意識,“我要物流”平臺上已經開發出信用標普系統,讓貨主直接對司機的誠信公開透明,從而培養出一批優質的貨車司機。
司機是這個平臺上重要的一端,對司機的管理,可以說是保障服務水平最重要的一環。然而,我要物流公司常年跟貨運司機打交道,對這個群體再熟悉不過了。他們雖可愛、勤勞,但同時也有著令人頭疼的一面。
在傳統物流公司,貨車隸屬于貨運公司,司機要為貨車損壞“埋單”。有時候被罰了錢,司機就把怨氣撒在車上,這導致貨運公司的車輛平均壽命偏短。同時,司機很少想到要為公司節約油錢。一般來說,貨車開到60碼是最省油的。但有時司機為了提前到達送貨地點,爭取更多的休息時間,可能將速度加到80碼。貨運公司的利益和司機的利益并不總是一致的。
“我要物流”平臺完全免費使用,第一物流將重心放在服務好現有用戶上。等將來司機的使用習慣被培養起來后,我要物流破平臺可為司機做機油、潤滑油、保險等一站式服務。在司機休息的地方,進行相關消費信息的推送。